本报两会报道组 邢萌 昌校宇
3月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大会发言人张业遂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在立法提速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立法的质量和立法的社会效果。”张业遂表示。
张业遂介绍,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主要是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助力在法治轨道上打造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法律保障。在加强民生和社会领域立法方面,主要是制定反食品浪费法,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对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做出规范;制定噪声污染防治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噪声污染突出问题。
此外,张业遂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中国同所有国家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一向主张遵守世贸组织规则,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不歧视任何国家、任何企业,不存在所谓‘经济胁迫’问题。”
针对中国是否有进一步计划与其他国家分享mRNA疫苗等问题,张业遂回应称,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1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这120多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提供的疫苗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构筑免疫屏障、恢复社会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发展中国家抗疫的能力、信心和决心。
“中国将继续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疫苗合作的主要伙伴。”张业遂指出,中国也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疫苗研发、生产、分配的国际合作。中国的一些企业也同多个发展中国家合作生产并灌装疫苗,同多个发展中国家签署联合生产疫苗协议,初步形成了超过10亿剂的年产能。
关于反外国制裁法,张业遂说,通过立法反制外国制裁、干涉和“长臂管辖”,是很多国家的通常做法。中国的反外国制裁法是一部指向性、针对性很强的专门法律,突出的是一个“反”字。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对那些动辄挥舞制裁大棒的霸凌行径,中国通过反外国制裁法等法律手段,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护中国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全国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