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是首次提及。货币信贷政策也看点十足,从总量、结构、价格角度均作出了安排,有望全面发力。
分析人士认为,“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提法颇具创新意识,将进一步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货币信贷政策的相关提法则较往年更积极,实施细节亦更明确,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指明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首次提及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大亮点。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看来,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金融风险隐患,具有创新意义。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投入一定规模的财务资源,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来化解风险隐患,将有助于稳定大局、精准拆弹,降低内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平稳运行的负面影响。
其实,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领域的各子行业已陆续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网”。例如,银行业的存款保险制度、保险业的保险保障基金、证券业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信托业的信托保障基金。这些风险补偿、风险处置制度的共同特点是对具体风险事件的应对,通过早期的风险监测、出险后的救助等方式,维护所在行业的金融稳定。
而关于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去年曾表示,为在必要情况下对金融风险处置提供救助,部分发达经济体成立了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此类基金一般由公共部门管理,动用公共资金或行业资源对特定金融机构(一般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救助和处置,或用于应对重大金融风险事件。此类机制进一步丰富风险处置资金来源并以制度化方式及时应对金融风险,降低市场对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依赖,防范道德风险。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郑忱阳表示,与我国此前金融各细分领域的风险处置机制类似,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亦强调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保障金融系统稳定。“金融体系的风险处置,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双向发力,压实各方责任。而从政府层面看,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具有重要意义。”
“与依赖行政、被动应对风险所不同的是,这一新提法,有利于在风险暴露条件下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出现非理性行为,从而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说。
当前,部分高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仍需要通过改革重组等方式推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压实地方属地责任。同时可能还需要国家层面保障基金的介入,来进行相应的风险化解。
曾刚表示,总体看,近年来,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相关风险得到有效处置,预计未来通过体制机制保障,以及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可以稳妥处置相关领域风险。
货币政策有望全面发力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内容,分析人士认为,提法更积极,实施细节更明确。
货币政策在总量、结构、价格等方面,有望全面发力。唐建伟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加大实施力度。
发力的关键点有两个:在“量”的发力上,强调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扩大新增贷款规模和普惠金融覆盖面,预计今年全年新增贷款规模在21万亿元以上;在“价”的发力上,将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并将提升融资便利度、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的对象进一步扩展至“广大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稳定市场主体就能稳定就业,就能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徐如俊3月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举行的全体会议上表示。他建议,着力构建普惠金融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郑忱阳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从提升融资便利度、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等细化措施出发,实际上是为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指明清晰方向。
“这预示着金融机构需要从量、价、质三方面服务好实体经济,即信贷投放精准有力、贷款利率稳中有降、融资方式持续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适应性,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融资需求。”郑忱阳说。
具体到货币政策,连平表示,今年可能将继续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MLF等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实体经济多方面的融资需求;还将利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工具,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与结构的双重功能,精准发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贷增长缓慢地区的信贷投放,增强欠发达区域的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