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子勋
自中央定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后,有关部委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67万亿元,同比增速达22.16%,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1.15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57%,较2021年下降0.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也发布公告,进一步实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在普惠性、针对性、持续性的政策大礼包“滋润”下,必将绽放发展新活力。
延续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及降低贷款利率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对本报记者表示,2021年以来,税务部门持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全力确保各项惠企利民的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切实为市场主体减轻了负担,中小企业获得了实惠。此外,央行通过继续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金融惠企政策,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优化融资环境,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小微市场主体发展,中小企业资金状况有所好转。
“疫情期间,我国小微企业在逆境中发展,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按下‘加速键’。尤其是我国疫情防控得当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在较强市场信号激励下,我国创新型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突出,稳步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生产力学会秘书长王进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些成就都与政府持续的金融支持与减税降费政策扶持密不可分。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继续延续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及降低贷款利率,充分体现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持续性及科学性特点,对于稳定宏观经济的预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疫情反复将给小微企业带来新的冲击和经营压力
当前,疫情防控面临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的严峻形势,将给小微企业带来新的冲击和经营压力。
王进才表示,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全面性金融支持乏力,差异化融资工具支撑不足。二是企业创新活力问题。主要是企业发展中人才资源匮乏、技术水平不高、服务配套不足、产学研不紧密,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由于小微企业以聚集性、接触性行业为主,所以遭受疫情影响尤为突出。”李旭红指出,小微企业通常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一些制造业类型的小微企业主要作为大型企业的配套供应商而存在,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时必将直接冲击小微企业。
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2月份对30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42%的企业反映用工成本高、35.5%的企业反映原材料成本高、21.07%的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19.10%的企业反映销售渠道窄。
对小微企业发展进行针对性精准支持
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李旭红表示,要对小微企业发展进行针对性、精准性地支持。一是坚持以加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和普惠金融的政策,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助力其可持续性发展,从而稳定经济及就业。二是尽可能减少小微企业享受相关金融及财税政策的管理性成本,增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帮扶小微企业的信心,减少对于财政压力及金融风险的顾虑,形成合力,共渡难关。三是进一步通过投资、消费、进出口等宏观经济的带动效应,拉升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从而为小微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四是精准适度的疫情防控,保障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进才认为,在金融支持方面,一是完善银行内部经营机制,细化授信尽职免责和差异化考核机制,对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创新进行综合评价,营造基层“敢贷、愿贷”良好氛围。二是做好央地政策性信用担保资金联动总体设计,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公司,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三是鼓励引导风险资本加大对初创期小企业关注和投入。四是建立小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在减税降费方面,一是扩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的目标覆盖范围。二是建立长效机制,使税收优惠延展到小微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关键是要稳定市场主体预期。”马彬说,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科技创新企业等重点群体的支持,畅通财政、金融政策直达机制,实施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负担,实现政策一键触达,即申即享。加大对制造业纾困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夯实微观基础。同时,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障公平竞争,提振市场信心。
马彬认为,企业的发展必须“三个轮子一起转”,即企业、政府、市场,企业抓好自身建设,政府以政策为抓手营造营商环境,市场以业务、业态为抓手创新服务体系。建议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市场化的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示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