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绩效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加强绩效管理的制度建设、突出责任和效率,强调“扩面”和“提质”并重,做深做实全过程绩效管理,形成良性闭环。
近期,102个中央部门集中公开部门决算,不仅“晒账本”,还亮成绩、看效果。相比往年,今年绩效信息公开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特别是“三公”经费持续下降,资金支出更注重效益,也为地方带来良好示范作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通过减税降费、专项债券等“组合拳”,稳定了宏观经济大盘。积极财政政策不仅要保持较大支出强度和适度债务规模,还要把政策效能放在突出位置,尤其要注意提高预算绩效。财政紧平衡下,既要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又要打好“铁算盘”,紧扣绩效管理这一工作主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绩效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地方绩效理念不深入、评价体系的系统科学性不足、绩效激励约束作用不强等。这样容易造成预算与绩效“两张皮”“重使用、轻绩效”现象。为此,当前应加强绩效管理的制度建设、突出责任和效率,强调“扩面”和“提质”并重,做深做实全过程绩效管理,形成良性闭环。
首先,要完善机制、夯实制度,加强绩效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政府和部门政绩、干部政绩两方面考核,提高各方积极性。同时,加快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领域、各环节的制度规范、工作指引。切实落实“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闭环工作机制。通过机制先行、制度支撑、培训指导和第三方机构支持等措施,加强各单位能力建设,保障绩效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落地性。
其次,应加强源头管控,把好前置绩效关。全面开展重大政策或项目的事前绩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备要件。必须把好立项关,客观、充分论证立项必要性、投入经济性、绩效目标合理性、方案可行性等,强化风险、成本与效益分析。同时,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分行业、分领域、分层级的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实绩,避免指标设置偏低或无效情况。既充分考虑合理预算需求,又要改变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从源头防止低效或浪费。切实让每一笔钱用在刀刃上,特别是重点用于保障民生、助企纾困、拉动有效投资等方面。
再次,要加强全过程绩效监控,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建立规范有效的绩效运行监控机制,确保绩效运行“不走偏”。积极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及信息化平台,对年度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执行进度实施“双监控”。比如,加强专项债项目穿透式监测,督促项目单位规范使用债券资金、加快支出进度,或按程序开展用途调整,避免资金违规使用或闲置。以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自评为着力点,运用财政抽查复核和重点评价等方式,压实主管部门和预算单位主体责任,进行及时纠偏和管理改进。
最后,强化激励约束,补齐绩效管理短板。可将绩效监督与行政监督相结合,全面落实评价结果通报、反馈和整改机制,加大对相关责任人的问效问责力度。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完善管理进行实质挂钩,体现激励相容导向。此外,进一步推动绩效信息向人大报告和向社会公开机制,增强绩效透明度和约束力。在全链条绩效管理过程中,积极应用信息化和大数据,创新开展工作、靶向发力破解痛点难点问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