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资料图片)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肖渭明介绍,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重要功能区关键作用更加明显、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接近等方面。
例如202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5万亿元、24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13.5万亿元、13.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
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9.6万亿元、27.6万亿元、10.1万亿元,总量超过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我国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
粤港澳大湾区
“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
肖渭明介绍,在重大合作平台的引领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
首先是“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一批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涵盖基础设施、财政、商务、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和旅游等多个领域,制定实施一批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搭建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四梁八柱”。
其次是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以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和河套、横琴创新极点为主体的“两廊两点”架构体系不断完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加快建设,东莞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陆续建成运营,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以及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等科创平台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市场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提质,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布局进一步完善,“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粤港澳职业资格认可范围不断拓展,“湾区通”工程深入推进,“跨境理财通”等试点运行良好。
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更加便利。定向招录港澳籍公务员政策落地,“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建成,持续孵化一批港澳项目、吸纳一批港澳青年就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粤港澳合作办学项目加快推进,“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实施,港澳居民在内地参加社会保险更加便利,在广东参保人数超过28万人次。
肖渭明表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公布一年来,横琴、前海开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正在有序落实。
海南自贸港
市场主体增速连续28个月保持全国第一
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副组长黄微波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两年多来,相关部门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围绕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以及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一系列政策举措出台,为自贸港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得益于自贸港政策的红利,海南外贸外资增速取得历史性跨越。今年上半年,货物贸易同比增长56%,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同比增长67.4%; 近两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2.6%,新设外资企业数年均增长139%。
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落地见效,企业对投资海南自由贸易港热情高涨,市场主体迅速增加,近两年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00万户,增速连续28个月保持全国第一,截至今年8月底存续市场主体已突破200万户。
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种业、深海、航天三大未来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三亚崖州湾国家种子实验室获批,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装备聚集,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启动建设。
“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在海南实现市县区全覆盖,国际贸易、投资、人才“单一窗口”建成,上半年进出口通关时间同比分别压缩43.6%和50.5%。
黄河流域
黄河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曹元猛介绍,经过3年来的共同努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
“1+N+X”规划政策体系加快构建,推动战略实施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黄河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不仅彻底摆脱断流危机,还持续向黄河三角洲、乌梁素海、库布齐沙漠、白洋淀等重要生态区域补水。
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今年1—6月,黄河流域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2.4%,同比上升5.8%。2019年以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由本世纪初的30%上升至目前的60%以上。雪豹、白唇鹿、岩羊等大型野生动物重现黄河源。
黄河洪涝灾害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完成河南、山东黄河滩区迁建任务,85万群众摆脱洪水威胁。
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流域风电、光伏装机量分别达到1.4亿千瓦、1.2亿千瓦,占全国的46.7%、43.3%。我国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山东胜利油田建成。
京津冀地区
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超4000亿元
曹元猛介绍,北京通州区与河北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打下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
通州区与北三县已签订一系列协议加强交界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在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流域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防治、垃圾处置、水资源利用等5方面实行了统一管控。今年上半年,区域内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保持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通州区至大厂县厂通路正加快施工,区域内已建成跨界道路10条、跨潮白河桥梁5座,开通跨界公交21条。京通快速路各收费站已实现除早高峰时段外的免费通行。串联通州区与北三县的京唐城际铁路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北京首条跨省市地铁平谷线的北京段、河北段已同步启动建设。
自2019年以来,北京市与廊坊北三县连续4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北三县围绕重点企业延伸产业布局,已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73家,有效缩小了区域内的产业梯度差距。
京冀两省市建立13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39家北京医疗机构在北三县开展技术帮扶、远程诊疗、专家坐诊,北三县已有22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
雄安新区自2017年设立以来,经过5年多的规划和建设,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100多个建设项目压茬推进,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000亿元。目前新区启动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进展顺利,起步区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容东片区城市框架逐步形成,京雄城际铁路建成并稳定运营,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等建成通车。
中西部地区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年前翻一番
黄微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地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十年来,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22.2万亿元增加到49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高了2.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与东部地区之比提高了约5.8个百分点,区域发展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截至2021年底,中西部地区铁路里程突破9万公里,2012年以来新增铁路里程占全国比重接近70%;公路里程超过350万公里,2012年以来新增公路里程占全国比重接近80%。
十年来,中西部地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超过1.37亿亩,三江源草地整体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口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比重超过90%。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电力跨省区外送占比达到全国70%以上,西气东输累计输送天然气超过7000亿立方米,惠及5亿人口。
2021年,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2.7万元、2.9万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超过57%、59%,与全国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东北地区
去年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57.2%
肖渭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民生保障等多项事业取得全面发展。
近年来,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2889亿斤,占全国的21.2%,合计增产达153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57.2%。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更加巩固。
2021年,东北三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1.4万家,较2020年增长9.5%。装备制造业升级提质,大国重器的产业根基进一步夯实。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成效显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高质量推动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虎豹定居数量稳定增加,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林草丰茂成为东北地区的生态标识。
截至2020年,东北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8.2万户、427.7万人全部脱贫,50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推进,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东北三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7893元提高到2021年的30765元,年均增长7.0%。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