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
既重短期的纾困需求,又重长期的制度建设,是《条例》的一个重要特点。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1.11亿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带动了近3亿人的就业,个体工商户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是百姓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但也正是这些密切接触他人的服务性行业,受到疫情的冲击最为明显。考虑到很多个体工商户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其经营收入还直接关系整个家庭的福祉,他们能否及时得到纾困,事关就业、稳定大局,是保市场主体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此,《条例》中也有相关安排,比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严格落实相关财税支持政策,确保精准、及时惠及个体工商户”,“各级人民政府对因……公共卫生事件……等原因造成经营困难的个体工商户,结合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纾困帮扶措施”。《条例》施行后,特定地区在特定时段遇到类似困难,将有规可依,纾困政策不再是可能有可能无的应急举措,而是制度保障。
疫情造成的困难是暂时的,要让个体工商户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更为长期的制度安排,《条例》出台本身,就是对长期以来个体工商户们急难愁盼问题的集中关切和回应。比如,对于“卖5斤芹菜罚款6.6万元”这类处罚过重的问题,《条例》要求“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教育和惩戒相结合、过罚相当的原则,依法予以处理”,对于租金上涨、经营成本提升的问题,《条例》提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为个体工商户增加经营场所供给”,对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条例》要求“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和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等。
长期的制度性安排,需要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政策目标。县级地方政府将承担至关重要的责任,《条例》中就有11处相关的明确要求,比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意味着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状况将成为衡量一地发展状况的一部分,政策红利能有效落实到个体工商户。
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县级以上政府的责任?笔者认为,这和个体工商户本身的经营特点直接相关。个体工商户根植于当地市场,解决的是当地就业问题,工商户的消费集中于当地,贡献的税收主要留在当地,经营所得利润也是当地居民收入的一部分。个体工商户是一个地方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部分,个体工商户们辛勤劳动打造出的鳞次栉比的招牌、店铺,“是人间的烟火”,个体工商业越是发达,表明当地营商环境越优秀,也能吸引更多人聚集,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既是国家大事,更是关系各个地方切身利益的大事,国家的制度安排已经到位,各地应及时学习消化,积极行动,以长远眼光予以周密落实,为个体工商户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 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