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疲软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平稳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0.1%,其中,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
在全球经济下行、外需低迷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已然成为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任务。
【资料图】
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是核心。
12月14日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对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等方面提出了要求,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强调,把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提振消费,无非在于三个途径,一是增强消费能力,二是改善消费条件,三是增加消费场景。
改善消费条件,就要对一些具有收缩性、抑制性的政策进行检讨,增加消费场景,就要注意到经济社会活动中一些新的趋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供给侧方面已经点出了汽车、养老和房子三大着力点。
相对而言,增强消费能力最难,也最重要。
连续多年遭遇疫情冲击,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有所上升。
对此,必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
给中低收入者增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就现阶段而言,稳就业尤为紧要。
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均高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目标。
稳就业,就不能不提到民企的作用,因为中国大部分的工作岗位,其提供者是包括大量小微企业在内的民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已释放了撑民企的强烈信号。
接下来,一方面,要努力构建有利于民企发展的社会和舆论氛围。我国民营经济占九成以上市场主体数量,贡献了逾50%的税收,逾60%的GDP,逾七成的技术创新,逾八成的城镇就业。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另一方面,更要按照中央要求,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
这方面要做的事很多。比如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
过去三年,防控疫情是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地方官员往往无暇他顾。随着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地方需要把主要精力投身于拼经济,特别是要尽快帮助民企解决燃眉之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家解难题、办实事”,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明确要求。
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在预测明年经济走势的时候,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多数经济学家都对中国经济给出了乐观的判断。只要看到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就会充满信心。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
关键词: 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