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随着各地感染人数增加、医护感染率上升,更多专业人士呼吁要把重症的预防与救治摆在疫情防控首位。为达到这一目标,亟待披露更多、更全面的数据。
身边不断增多的感染者与发热门诊前长长的队伍,都能直观地让人感受到感染人数的攀升。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主要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而要让“防重症”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必须让大部分居家治疗的患者清楚分辨何为重症症状,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是否有相应的医疗资源对接,更需要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更好的分配。
资料图发热患者在候诊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要减少恐慌、清晰判断自身的状况,不挤占医疗资源,就必须给出透明的信息与清晰的指引。专家也建议,普通人可以通过监测血氧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就医。例如,天坛医院急诊划分血氧低于80%为一级,低于90%为二级。一级患者立即进入抢救室,二级患者在十分钟之内完成看诊。感染后,患者可以使用指夹血氧仪自行监测血氧,如果血氧低于90%需要及时就医,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可量化的标准。
此外,不确定性可能增加恐慌,还应当以数据给患者一个清晰的就医预期。在多国的防疫政策中,数据披露都是重要的一环。此前,南都曾梳理英国、日本、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新冠数据发布记录,与患者端紧密相关的常见统计指标包括,每日就医人数、住院人数、重症人数、病房及ICU床位使用率、药物供应的情况、接种不同针次疫苗后的临床表现等,在疫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还包括重复感染人数。这些透明化的数据都可以帮助患者作出判断,并稳定就医预期。
而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看,重症患者的相关专业数据,不仅是统计,更是下一步行动与资源准备的基础。有专家指出,各地尤其是北京等感染率较高的地区,当尽快总结并向全社会告知重症率、呼吸机使用情况、ECMO使用情况、患者死亡情况、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等相关数据,供其他城市借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专家亦强调,对病毒性肺炎的监测直接关系到今后医院需要多少重症资源,因肺部感染后可能造成呼吸衰竭,这也是一个提前预判重症高峰、死亡高峰的重要信号。死亡高峰相对于重症高峰有一个时间上的滞后性,应当通过患者数据尤其是重症患者数据预判医疗资源的配给,例如,ICU的配备,“不是等到病人都进了ICU,再去看需要多少张ICU床位,这时候肯定来不及。”
12月25日起,国家卫健委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将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相关疫情信息,供参考和研究使用。诸多数据中,重症患者数据尤其受关注,对于“保健康,防重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尽最大可能守护生命有着重要意义,期待有关部门披露更多数据,为各方决策提供参考。
南都快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