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工业经济数据,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2022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6%,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
【资料图】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3%;股份制企业增长4.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私营企业增长2.9%。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7.3%,制造业增长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0%。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5.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8、2.0个百分点。
“受疫情反弹、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四季度工业生产指标出现波动。不过,我国工业体系完整、规模优势明显,加之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从全年情况看,工业生产保持总体平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告诉。
魏琪嘉认为,2022年工业经济在多重压力和全球经济衰退的环境下运行,但和其他指标相比,中国工业经济仍然保持相对稳健的增长水平,随着防疫政策不断优化和市场信心逐步回升,2023年工业经济整体走势应该会是一个先缓后快、稳步回升的过程。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当天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工业“压舱石”作用在2022年得到了有效发挥,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新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其中,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97.5%、16.3%、15.0%。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7.6%,较2021年提升12.6个百分点。新能源车的成本下降速度快于燃油车,尤其是目前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已占据乘用车领军地位,因此有更强的规模成本优势。未来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仍会快速提升,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850万辆,渗透率将达36%。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2月份单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1个大类行业中有1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617种产品中有207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1193万吨,同比下降2.6%;水泥16844万吨,下降12.3%;十种有色金属595万吨,增长7.3%;乙烯265万吨,增长4.6%;汽车248.8万辆,下降16.7%,其中新能源汽车81.0万辆,增长55.5%;发电量7579亿千瓦时,增长3.0%;原油加工量5988万吨,增长2.5%。
此外,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648亿元,同比名义下降8.4%。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统计局调查发现,受疫情短期影响,制造业企业员工到岗率明显不足。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记者,2022年9月以来,制造业PMI指数及其生产、新订单分项指数均收缩幅度持续扩大。12月份的疫情冲击对工业生产干扰明显,劳动力短期出现缺口,对居民消费活动、物流配送都带来较大影响。此外,地产、消费、出口、原材料价格等问题也对工业生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近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将“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放在2023年工作的首位,强调稳住重点行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分别制定稳增长工作方案;鼓励工业大省主动挑大梁,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投入。
魏琪嘉表示,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新一轮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目前,很多沿海省份兼具制造业大省和外贸大省的特殊地位,要将扩内需和稳外需相结合,前期规划的重大项目要抓紧落地,稳住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将以汽车旧换新补贴、绿色家电和绿色建材下乡等活动继续推进下去,并且鼓励开拓一些新型消费场景,从而促进消费平稳恢复,提振市场信心。
“另外,也要推动国家层面稳增长系列政策以及地方配套政策的落地落实。”魏琪嘉表示,接下来需要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企业纾困力度,让前期因疫情而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尽快恢复过来,保障市场供应,并适时研究出台适当的增量政策,夯实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基础。
关键词: 工业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