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12.91万亿元!江苏12.29万亿元!
2022年,31个省区市GDP均实现正增长,超12万亿元成员再添一省。其中,广东GDP距离13万亿元仅一步之遥,连续34年全国第一。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31个省区市的2022年GDP排名中,有8个省份GDP超5万亿元。其中,山东、浙江、河南分别超8万亿元、7万亿元、6万亿元。
(相关资料图)
早年间,“北上广”是一线城市的代名词。上海和北京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实现GDP突破2万亿元。第三个突破2万亿GDP关口的是广东省深圳市。
2018年初,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7年全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达2.15万亿元。至此,中国地域经济格局变为“上北深广”。
而2022年,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022年,广州GDP为28839.00亿元,同比增长1.0%;而重庆2022年GDP为29129.03亿元,同比增长2.6%。重庆一举超过广州,中国地域经济形成了“上北深渝广”的全新格局。
粤苏鲁位列前三
广东2022年GDP为12.91万亿元,同比增长1.9%,再次刷新中国省域经济天花板。
以2022年人民币平均汇率6.7261计算,广东2022年GDP为1.90万亿美元。若以美元计,并根据多国自己的官方预测,广东的经济总量将超过俄罗斯、韩国等国家或地区。
从广东三大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340.36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52843.51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70934.71亿元,增长1.2%。
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
可以看到,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第三产业占总体经济体量比重较高。预测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广东第三产业在2023年将获得较为明显的发展。
江苏排名第二,2022年GDP首次突破12万亿元,达12.29万亿元。
江苏省统计局解读,从总量看,江苏继2020年、2021年先后迈上10万亿元、11万亿元台阶后,2022年实现生产总值12.29万亿元,连续三年跨越三个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10.2%,稳定发挥了全国发展“压舱石”作用。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在31个省区市的2022年GDP排名中,山东以8.74万亿元排名第三,同比增长3.9%。
这意味着,广东、江苏以当前经济体量,将持续领跑其他省区市。
同时,广东、江苏、山东对2023年GDP增长预期目标分别设定为5%以上、5%左右、5%以上。
8个5万亿省份
增速东部第一是它!
GDP增速,是经济发展活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2022年31个省区市GDP增速排名中,福建、江西并列第一,均为4.7%。
其中,福建2022年GDP还首次突破5万亿元,达5.31万亿元。
至此,31个省区市2022年GDP排名中,8个省份突破5万亿元,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
2023年1月20日,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5年,福建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6.4%,居东部地区第一位。
业内人士指出,福建在2022年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加上新经济、新能源产业发展突出,特别是宁德时代(300750)带动了福建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福建在湄洲湾、古雷半岛等地大力发展石油炼化等产业,与原有以轻纺等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平衡,还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5年,福建在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1%,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建成下线。
今后,福建将坚定不移做优做强做大“四大经济”,加快培育更具竞争力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体系,加快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聚区和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
2023年,福建预期GDP增长目标为6%左右。
中部崛起!
江西此前存在感较低,却在2022年让人眼前一亮。
在2022年31个省区市GDP增速排名中,江西与福建并列第一,并且GDP达32074.7亿元,首次迈入“3万亿俱乐部”,体现了中部崛起之势越发强劲。
来源:江西省统计局
2023年,江西预期GDP增长目标为7%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
探究可见,江西GDP快速增长,是牢牢抓住了新能源产业。目前,江西初步形成了宜春、新余、赣州3个锂电产业集群,以及上饶光伏产业集群。
江西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永生近日介绍,2022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锂电、光伏、新能源整车制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104.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个百分点。
中部崛起战略包含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6省。分析可见,河南、湖北2022年GDP分别超过6万亿元、5万亿元,分别排名31个省区市第5位、第7位。
来源:河南省统计局
湖南2022年GDP为4.87万亿元,预期2023年增长6.5%左右。这意味着,若湖南完成预期目标,2023年GDP将突破5万亿元。
此外,安徽、山西2022年GDP分别为4.5万亿元、2.56万亿元,预期2023年GDP增长目标分别为6.5%左右、6%左右。
安徽、山西如果均完成预期目标,2023年GDP将分别逼近5万亿元、3万亿元。
中国第四城易主
视角转向城市排名,中国第四城易主重庆。
2022年,广州GDP为28839.00亿元,同比增长1.0%;而重庆2022年GDP为29129.03亿元,同比增长2.6%。
对比可见,2022年GDP,广州略逊色于重庆。
广州与重庆的“第四城之争”,由来已久。
2007年以前,广州经济规模与增速均胜过重庆,但从2007年起,两座城市的差距日益缩小。广州与重庆的GDP,先后在2010年和2011年突破万亿元,又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突破2万亿元。
2021年,广州GDP总量2.82万亿元,位列中国城市GDP排行榜第四名。同期“前三甲”分别是上海、北京和深圳,GDP分别为4.32万亿、4.03万亿和3.07万亿元。当年,重庆GDP为2.79万亿元,仅比广州少300亿元,位列全国第五。
不过,2022年的广州,经济发展受疫情影响较大。其与重庆的GDP排名竞争,在2023年难言谁胜谁负。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重庆在比学赶超中,欲将中国第四城的GDP门槛提升至3万亿元。
2023年,广州GDP增速预期6%以上,而重庆GDP增速预期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结果。
据此计算,广州、重庆实现上述目标,2023年GDP有望均突破3万亿元。届时,国内将至少有5座城市进入“3万亿俱乐部”。
成都入局,7座城市GDP超2万亿
2022年,成都GDP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2.08万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和苏州。
至此,中国GDP超2万亿元城市达7座。
从经济圈的角度来看,7座GDP过2万亿元城市中,1座城市来自京津冀、2座城市来自长三角、2座城市来自珠三角、2座城市来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现了东南西北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的四足鼎立格局形成。
不过,成都相比重庆、苏州,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的比重较大。
2022年,成都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88.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04.1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825.0亿元,增长1.5%。
成都市2022年三大产业实现增加值情况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2022年,重庆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12.05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693.86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423.12亿元,增长1.9%。
重庆市2022年三大产业实现增加值情况来源:重庆市统计局
目前,苏州尚未发布2022年全年GDP等数据。仅从2022年前三季度来看,苏州第一产业增加值94.46亿元,同比下降0.4%;第二产业增加值7587.13亿元,同比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8711.72亿元,同比增长9.8%。
制造业当家
还要高质量发展
梳理各地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制造业为主、高质量发展成为关键词。
以广东为例,2023年将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
来源:广东省政府官网
广东2023年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开展“亩均”等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包括全面提升制造业当家产业优势、企业优势。
其中,在全面提升制造业当家产业优势方面,广东将大力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提质壮大现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产业成为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同时,广东将加快打造若干5000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深海空天等领域抢占制高点,推动家居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工业、五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广东过去以制造业起家,也必将依靠制造业当家赢得未来,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其中,广东将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提升广东标准国际化水平。
而山东2023年明确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着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加力提效,包括推动高端化提升、智能化发展、绿色化转型。
其中,山东推动高端化提升,包括深化“万项技改、万企转型”,一业一策推动钢铁、化工、有色、轻纺等行业改造提升。
从产业结构来看,广东以电子、装备制造为主要支柱,山东以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为主要支柱。
过去几年,山东在新旧动能转换上初见成效,淘汰了上万亿元的落后产能,也打造了以“十强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在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先进制造业国家队等主要榜单中,山东企业的身影越来越常见。
截至2022年底,山东共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6家,仅次于浙江,超过广东、江苏,位居全国第二。
各省区市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