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个院落、300余个房间,淡雅清新。
(资料图片)
运营半年多以来,北京市大兴区刘村的“小哥之家”为许多外卖员和快递员遮过风、挡过雨。据悉,这是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建信住房北京公司与当地政府携手创新的项目:以年付租金的方式取得村民闲置住房8年租赁权,并将其改建为“小哥之家”,为新市民送去温暖。
自银保监会去年3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来,新市民金融服务探索已近一年。记者近日从银保监会获悉,截至2022年末,银行保险机构推出新市民专项信贷产品2244个,信贷余额1.35万亿元,专项保险产品1001个。
这一年来,银行保险机构主要通过优化新市民置业安居金融、主动对接创业就业诉求、量身定制教育培训金融产品等方式,着重满足新市民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金融刚需,持续改善新市民生活质量。
助力化解住房难题:置业安居有保障
对于在城市务工的新市民人群而言,住房是一大难题。记者采访多个银保监局了解到,银保监会推动各银保监局配合当地政府因城施策,加大对住房租赁市场信贷支持力度,优化住房按揭贷款服务,提升新市民人群租住金融服务可得性。
重庆银保监局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辖内银行机构加大住房租赁市场信贷支持,2022年末住房租赁金融产品余额280.9亿元,较年初增长133.4%。重庆银保监局还督导银行机构合理确定新市民首套住房按揭贷款标准,适当降低贷款门槛,2022年累计向近3万户新市民发放住房按揭贷款128.3亿元。
各地在探索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针对性的产品。陕西银保监局指导银行推出“新市民安居贷”等产品,2022年发放新市民安居贷款64.76亿元。“农民安家贷”则是专门用于支持农民在城镇购买住房的信贷产品,2022年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通过该产品累计为2400余户发放按揭贷款10.3亿元。
专属产品护航稳岗就业
创业就业关乎新市民的“饭碗”。银保监会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主动对接新市民创业就业诉求,护航新市民稳岗就业。
记者获悉,2022年全国共推出相关专属信贷产品621个、年末贷款余额2225亿元;相关专属保险产品467个、服务新市民4424万人次。
一批具有成效的做法值得借鉴:
贵州银保监局积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2022年以来,辖内机构为42.22万户搬迁新市民建立资信档案,累计投放后续扶持贷款81.96亿元、惠及130余万人。
从个体工商户、农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的新市民入手,天津银保监局督促辖内机构为其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截至2022年末,辖内银行机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余额5.68亿元。针对新市民人群风险特点,该局推动保险公司推出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责任保险、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货运物流人员意外险等11项专属保险产品,截至2022年末,共提供保险保障金额13.16亿元。
量身定制 加大子女就学支持
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才能让新市民在城里“扎下根、留得住”。这一年来,银行保险机构持续为新市民量身定制教育培训金融产品,加大新市民子女就学支持。
青岛银保监局指导银行机构积极对接新市民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需求,全年累计为新市民子女提供国家助学贷款1.3亿元,为新市民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信贷支持3.4亿元。
为了解决新市民婴幼儿照顾难题,厦门银保监局指导协会与托育行业建立交流机制,发布65家重点支持的托育机构名单,开发专属信贷、保险产品7个,满足来新市民群体婴幼儿照护需求。
可持续支持模式待形成
新市民金融服务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业内专家认为,由于新市民普遍具有较高流动性,就业、医保等信息分散,金融机构对这类群体的信息获取难度大,群体风险分析不够深入和细化,一些模式的可持续性和精准性还有待提高。
以保险创新为例,这一年,保险公司从医疗、就业、养老等多方面加大新市民专属产品供给,但一些模式的可持续性还有待验证。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保险公司已经推出的某些新市民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险,缺乏完善的数据与风控手段,创新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银行信贷产品层出不穷,但服务的精准性还有待提高。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应充分运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通过获取多方数据和信息等方式对新市民进行精准画像,创新对新市民的信用评价方式,针对新市民就业、创业、消费等不同阶段的需求,推出期限灵活、额度和费率适中的信贷产品。
关键词: 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