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思享樊轶侠
(资料图)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简述了今年八项工作重点,其中包括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回顾2021年、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分别提到“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3年的工作重点没有专门提及“双碳”,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在国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一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我国“双碳”工作推进将更加重视能源安全因素;另一方面,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绿色转型有望持续提速。总的看,我国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是不变的方向,只是分解目标、进展、政策侧重点可能会有所调整。例如,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先立后破”的重点,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是低碳转型的“关键少数”,这些重点工作在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被强调。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必须深入认识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成为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其中,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主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内涵之一,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不是做“要生态环境保护、还是要经济增长”的选择题,而是要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以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近几年来,我国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我国一系列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吸引超过万亿元人民币,创造出400多万个就业岗位,贡献税收达3000多亿元,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绿色财政助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离不开绿色财政的有力支撑。作为经济社会的“血液”,财政渗透到地方政府、企业、居民等相关主体中,绿色财政不能仅理解为具体的机制或支持政策,应被理解为绿色发展理念在财政运行各环节的深入体现。绿色财政政策体系构建是一种长期性、根本性制度建设,这种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以财政引导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使一些变革性绿色低碳技术突破,使绿色产业、绿色生产技术、绿色消费在未来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带动社会分配及公平问题的解决。
具体而言,当前财政引导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可着重考虑如下几方面。一是加强计量计价、绿色标准、指南等基础性制度建设。二是注重发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绿色低碳行为的引导,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进行倾斜支持,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模式。三是深入探索和发挥绿色预算管理对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牵引作用。四是注重加强绿色转型风险管理中的财政金融协同。五是改革不利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财政机制设计。六是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力度。
支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绿色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财政通过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丰富能源供给种类、推进新能源有序减量替代化石能源,不断提高能源供给韧性,较好地统筹了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以财政资金支持散煤的清洁能源替代为例,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安排资金支持北方地区开展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分五批将88个城市纳入支持范围,引导地方因地制宜、稳妥有序开展清洁取暖改造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为248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占全部发电量的29.7%。可再生能源已经逐步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有力支撑。
下一步,财政将继续支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将“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为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点领域。政府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推动者,未来有必要通过财政金融政策的有效协同,发挥公共资金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加快新能源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进一步提高我国清洁能源产业整体水平。并鼓励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等,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电力发展机制。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