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杜涛田进3月25日-27日,以“经济复苏:机遇与合作”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论坛上介绍,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建立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制度。
赵英民表示,绿色低碳转型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和潮流,它既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机的共同选择,更是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
回顾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轨迹,2020年,中国在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基础上,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目标愿景。
(资料图)
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也体现在经济增长上——过去十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5%。
谈及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赵英民说,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与发达国家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再控制碳排放不同,中国目前既要减污,又要控碳,这是最大的挑战,也是实现后发优势的重大机遇。
展望下一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步伐,赵英民说,生态环境部将遵循减污和降碳内在联系与客观规律,坚持先立后破,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坚持系统观念,突出协同增效。聚焦重点领域,强化源头治理。注重创新引领,鼓励先行先试。扎实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促进经济绿色增长。
绿色低碳的十年变迁
赵英民从多方面阐释了过去十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
在普通人最能直接感知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上,过去十年,中国成为有史以来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重点城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57%。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17.6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十三五”期间,累计退出钢铁落后产能1.5亿吨以上、水泥过剩产能3亿吨左右,地条钢实现全面出清。2017年—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7.9%。其中,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4%,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3.8个百分点。
在备受关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上,也实现了全球领先。截至2022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总量。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已经成为电力新增装机的绝对主体。
与此同时,去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少排22.6亿吨二氧化碳。风电、光电、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煤炭消费比重已由2012年的68.5%下降至2022年的56.2%。
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面,中国建成并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2022年年底,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亿吨、成交额104.75亿元。绿色金融稳步发展,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有序开展。自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已发放3000多亿再贷款,支持商业银行发放5100多亿贷款。
最后,生态系统稳定性也不断提升。中国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2022年,中国在超额完成国土绿化1亿亩既定目标基础上,又宣布未来10年内植树700亿棵。过去1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也就是碳汇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未来五大方向
在诸多成就的基础上,中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仍在稳步向前。
赵英民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他也从以下五大方向阐释了生态环境部的下一步工作。
首先,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建立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制度。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同时,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能源供给体系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其次,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多领域协同增效。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推动公转铁、公转水,加快新能源车发展。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多措并举提高绿色建筑比例。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提高生态系统碳汇与净化功能。
第三,提高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大力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控制,鼓励绿色低碳土壤修复。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加强“无废城市”建设。
第四,开展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等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城市群等探索减污降碳有效模式,助力实现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目标。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加强城市建设、生产生活各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鼓励各类产业园区推进能源资源的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推动重点行业打造减污降碳标杆企业。
第五,强化科技、法规标准、管理政策等支撑保障。推动大数据、数字化、信息化等绿色赋能。将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加快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有关技术规范。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碳计量等规则制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