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商兵布阵】
目前看,还需从技术进步来深挖内驱潜力,用科学技术给中国制造业加持,使之如虎添翼。
周家兵
人工智能技术进步迅速,制造业生产力有望发生新的飞跃。中国制造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笔者长期观察研究中国制造业,尤其关注技术在制造业降本增效方面的实际运用。技术支持可以落实到生产制造的每个环节中。
首先,技术人员下沉到生产一线特别重要。“跟线”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特别是产线上具体的细微的问题,以此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制定解决方案。在生产过制程管理中有个“三现原则”,即现场、现物、现实。它们不仅是针对生产现场管理人员,也适用于研发实用型技术人员。随着制造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与管理不是并驾齐驱,而是越来越超越管理,这是发展趋势。如,注塑件的披风问题,完全可以从问题的源头进行解决,让技术员对模具进行“省模”处理,优化模具和机械手的配合。而不是通过对操作员工的培训、激励,甚至惩罚来达成。通过“精良的技术”解决“人的问题”,其稳定性和持续性要比人来得更可控。但,有些技术人员做不到“三现原则”,没办法掌握一手信息,不反思自身技术问题,却推卸给一线生产人员,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技术实用性背离,团队内部的闭合管理形成隔阂,不利于组织团结,更阻碍技术进步。务实地运用好技术,能帮企业在降本增效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要强化检测技术能力,让检验数据化,减少人为干扰,且将检测点设置从后端前移,减少不良率带来的损失,从而达成降本增效的目的。无论是客观标准判断,还是国际接轨所需,中国制造要尽可能运用技术手段来进行检查,大力发展技术检测,形成良好的业态。人力不应成为检测的主力,而应作为复核或终审把关。大家熟知的是医疗检测,如:X光机、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汽车道路违章抓拍等。其实,在工业品的检测中,检测技术尤其重要,靠人工监测效率低,研判稳定性差。运用技术手段,设定好检验标准,通过AI(人工智能)检测仪器或设备,解决检验中人为造成的误差、误判和操控。即使是行业内较难以客观评判的色差问题,均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达成共识。数字化的色卡,又称作国际色卡(Pantone Color),如:色号1003表示Signal yellow信号黄;色号1006是指Maize yellow玉米黄等,只需要报出国际色号即可。在检测领域,中国很多行业的检测技术来自国外,包括检测设备、仪器、标准等。这方面中国的发展空间巨大,不应被忽略。通过技术支持检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品控纠纷”,更便捷地达成全球买家在验货时的统一标准。若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把检测点朝生产制造前端或过程控制前端移动,做到预防,而不是等问题出现再去纠正。这对于中国生产制造企业提高良品率和减少不良返工造成的材料、工时浪费,起到立竿见影的降本增效效果。
技术降本增效,在优化改善生产过程中更能起到长期性作用。如:工艺改良、生产技术参数优化、工序之间流程调整、人机工程比例微调运算等。技术优化带来的降本增效通常相对比较稳定,且可持续,在某些领域往往具有创造性和颠覆性。技术性改善需要循序渐进,甚至是一代又一代从业者的接力。技术进步需要打磨和精进,其内核是不断改善,不停进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大道至简的背后是需要沉下去日积月累地做“KAIZEN”(持续改善),这是技术降本增效风险小收益大的重要途径。
在降本增效方面,技术支持会有很多途径和技法。以上仅仅是从技术人员、技术检测和技术改善等方面进行浅析。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制造业要在世界贸易圈立于不败之地,务必依靠性价比优势的内在驱动,目前看,还需从技术进步来深挖内驱潜力,用科学技术给中国制造业加持,使之如虎添翼,是大势所趋。这条光明大道需要中国制造人不断接力努力,也需要战略层面的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作者系深圳东方华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