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有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循着上述目标,以广东、江西、四川、河南等为代表的地方国资,近年来在A股市场上掀起了“买壳热潮”,不惜重金连续收购上市公司平台。
理想虽美好,现实却残酷。从2022年退市的东方网力到即将退市的*ST奇信(002781),国资并购标的相继暴雷甚至退市,揭示了买壳交易的另一面:部分地方国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却因种种原因踩雷,酿下出让方、接盘方、投资者“三输”的局面。
【资料图】
“出钱出力”的地方国资,显然是最大输家。以新余投控为例,其最初入主奇信股份(*ST奇信前身),原计划以此为平台进行产业整合与升级,同时也是对江西省《深入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工作方案》的积极响应。然而,由于在收购交易前,未对奇信股份过往项目以及经营模式进行充分调查,入主后才发现掉进了“坑”里,代价是,近11亿元收购款及此后借给公司的13.54亿元资金都面临打水漂的风险。
其实,出于对风险的防控尤其是规避国有资产流失等潜在风险,地方国资买家理应从更早暴雷的东方网力案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与奇信股份的易主故事如出一辙。代表四川国资的川投信产在入主东方网力后不久,突然发现上市公司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随后进行自查发现,公司此前存在相关违规对外担保、资金占用的情形。四川国资随后曾通过借款等方式出手相救,但最终未改变东方网力退(300367)市的结局。面对高额的投资损失,追责程序随之启动。2022年11月,东方网力副董事长王波、副总裁蔡昌银因涉嫌职务违法犯罪被成都市监察委员会留置。其他多名相关人员被调查。
标的公司的出让方同样也是输家。从相关案例来看,一些标的上市公司原实控人通过包装资产、隐藏“暗雷”的方式,将控股权高价卖出套现,最终通过种种方式,将烂摊子甩给了地方国资。但终究“纸里包不住火”,最初刻意隐瞒的违规操作以及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最终被戳穿,其也将被追责甚至受到法律制裁。当初高价套现谋求“金蝉脱壳”,实则自欺欺人难以全身而退。
除了买家和卖家,随着标的上市公司出现问题、暴雷乃至退市,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中小投资者,也“被动”成为了市场中“输家”。
曾几何时,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笃信:背靠实力雄厚的国资大股东,上市公司不会有退市风险,即便公司出现问题,国资股东也会全力相救将公司拉出泥潭。再看*ST奇信,即便负面消息不断,公司股价在2022年第三季度还是经历了一波非理性炒作。如今来看,随着股价持续大跌乃至退市,“击鼓传花”游戏接棒的投资者最终也付出了高额“学费”。
从个案看现象,地方国资群起买壳的冲动背后,折射出地方经济的转型压力,国资平台的运营能力,专业团队的运作水平。从收购后的结果来看,多数国资收购主体并未显示出资源整合的能力,甚至被标的资产拖入泥淖。从个别被追责的案例看,中间可能还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这几年经历了几轮买壳热潮后,地方国资已逐步意识到,纯平台的壳收购没有意义,所以现在国资收购的方向是买产业,即标的公司符合当地发展规划的产业平台,从近年来的并购交易来看,作为交易主力的地方国资买壳意愿在降低。”文艺馥欣资本顾问创始人阮超称,“换个角度来看,并购交易是一个复杂且极具技术含量的资本运作,地方国资在整个交易流程中还需进一步提高风控意识、合规意识和专业能力等,才能尽可能规避踩雷。”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各个地方的国资国企买壳并购交易渐成主流,并成为并购重组市场的主要力量。地方国资收购上市平台的大量并购案例中,一部分是助民企纾困解难,另一部分是地方国资也有产业整合、国资证券化的考量。
“不过,随着并购案例越来越多,从中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够对称,地方国资对标的了解不充分。*ST奇信退市等案例颇具警示意义,尤其是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此类现象的增多值得各方重视。”李锦建议,国资国企对外并购交易,核心还是要讲程序、讲公开、规范合规,并立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个根本,稳妥推进相关资本运作,切忌盲目跟风、眼高手低,不能眼中只有乐观前景而忽视各种潜在风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