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特约 | 陈夏仪
【资料图】
中国在本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增长的预期是合理的。在家庭储蓄和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态势下,消费将成为关键动能。但是,更快、更持久的复苏将需要额外的政策措施,从结构上增加消费在中国 GDP 的占比。中国经济有别于发达国家增长迟缓和衰退的态势预示着中国企业利润和现金流量的前景明朗,使之在2023年其余时间成为宏观经济多元化,以及股票和固定收益资金流的理想目的地。
当前新冠疫情的限制已得到解除,外国投资者能够来到中国真实的了解中国发展。以下是我们对构成消费三角的观察:
1)中国国内消费是近期关注重点。
2)中国高层可能专注于以消费为导向的增长模式。
3)政府开支可能更为贴合消费者开支。
市场对于中国实现GDP增长和采购经理人(PMI)指数在年内维持50以上充满了信心。然而,据观察发现,尽管国内消费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增长动能。为了进一步让国内消费提速,政策制定者应当着手解决几个减速带问题,包括 近20年的储蓄新高,其可能转化为消费动力;鼓励提高家庭收入的政策,以及支持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中国有着全球最高的总储蓄率之一(占GDP的45.5%)。2022年,家庭储蓄骤增超逾2.5万亿美元。在新冠疫情动态清零政策的时代,这些储蓄属于预防性储蓄,迫使无数资金留于家庭,更甚者储蓄时长达数月。延迟购房消费和退出金融市场导致预防性储蓄的累积。我认为,当储户对收入和工作前景感到更有保障时,此类储蓄将会降低。
简而言之,中国国内消费将是未来6至12个月整体关注重点。在2010年至2019年期间的情况让此有迹可循:
当时个人消费占GDP的比例从34%上涨至39%,尽管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在同期却几无变化。
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2010年的42%下降至2019年的35%。
部分原因是社会保障网得到加强,同时政府增加医疗健康、退休和失业补助等方面的开支,鼓励消费,而不是为未来或急疾储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期的城镇储户调查问卷,我们发现经济呈一定的复苏迹象。尽管许多中国居民仍偏向于储蓄,但自经济在2022年12月重启以来该比例已有所下降,而倾向于投资的比例有所增长。
另外,随着中国推动国内消费(可能以服务业为主)(占 GDP 的53.5% ),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未来12个月将处于衰退的边缘。从经济的角度上看,外围疲软的需求最可能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影响。分析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二十年,美国的三次衰退均与中国对美出口骤减吻合。结合美国的衰退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国内需求为增长动能的经济和企业将更具韧性,中国和中国的企业将会复制相似的走势。中国今年5%的GDP增长预估体现了 MSCI中国指数(20.7%)和上证综指(26.8%)成分企业收益强劲增长预测。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有别其他国家增长迟缓和衰退的态势预示着中国在2023年其余时间会成为宏观经济多元化,以及股票和固定收益资金流的理想目的地。
衰退风险的最后一个关注点将是全球性经济冲击将促使中国政府实施稳健的财政以支持总体需求。随着全球增长步入寒冬,让我们回到消费三角,以及关注国内消费的提振带来的机会。
关键词: